HISTORY
















赤嵌竹枝詞十五首之六  陳肇興


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臺南城內。



  此詩描述當年赤崁全景風貌,透露當時赤崁樓位於港都邊,是海陸交通要道,故來往船隻川流不息,十分繁華。

  這首詩以赤嵌風物為主,反應出安平港在咸豐9年(1859)之前作為交通要衝的樣貌。當時,水仙宮位於「東溟西嶼海潮通」的地帶,西邊的島與東邊的港口藉著潮汐相通連,可見「萬斛泉源」,感受「一葉風」,也可聽見「欸乃聲」也就是「搖櫓的聲音」或「划船時所唱的歌」,兼具了視覺、觸覺與聽覺描寫,而末句「水船都泊水仙宮」點出了水仙宮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呼應前三句,展現出海岸景致。
  
  作者為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是清朝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作亂,陳肇興投筆從戎失敗,在彰化城淪陷之際,攜帶家眷避亂於武西堡(今集集)的牛牯嶺,並訓練鄉兵以援助官軍,除掉叛亂者。連雅堂《台灣通史·文苑列傳》記載,他在這段期間將時事和經歷寫成詩作《咄咄吟》,並留下《陶村詩稿》,是陳肇興唯一的詩集,也是目前人們所知彰化最早的詩人別集。而大亂平定後,他重返彰化,開館授徒,培育英才。

  而這首詩的主角是台南赤崁樓,我們簡單說說對台南的印象吧!!台南是個集古蹟名勝和美食於一身的熱鬧城市,以前到台南遊玩的回憶仍歷歷在目,只能說台南的好即使過了好幾年,也是不容易忘掉的呢^___^
 
  那大家說到台南第一個想到的地方是哪裡呢??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地方是赤崁樓,同時也是這首詩描述之景
      赤崁樓為普羅民遮城的部分遺址,為荷蘭人殖民台灣時所建的碉堡,其建材據說皆由荷蘭人自海外運來,而鄭成功來台時圍攻此城並驅逐荷蘭人,之後鄭成功又將赤崁樓改為東都承天府署。


 
  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災戰亂,赤崁樓除城垣外,皆傾頹殆。到了光緒5年,中國式傳統亭台樓閣慢慢取代了原有的荷式城堡建築,大士殿、蓬壺書院、五子祠、海神廟、文昌閣都在此時出現,之後再經風災毀壞、日本人重新修建,赤崁樓改為陸軍衛戍醫院。

 後來,在民國54年、81年的重修,在舊址地基上修建文昌閣、海神關及蓬壼書院,加上台南市歷史博物館,遂成今日的規模。
 
  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
 
  而目前赤崁樓分三層,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樓上飛簷雕欄,赤崁城樓下有九隻大石龜各負丈餘的石碑,是乾隆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此外還有別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別。


↑荷蘭時期的普羅民遮城


↑石碑門

  看完上面的介紹,是不是覺得很疑惑呢?為什麼上面的詩中一直提到水啊海的,但介紹卻完全沒有提到呢?其實這是因為赤崁樓只有以前是靠海的喔!!!很驚訝吧!!現在已經被陸地所取代了。
  就如同光緒年間的馬清樞所見,他的〈臺陽雜興三十首〉提到:「水仙宮外盡成途(水仙宮,舊在港口;今宮前已成衝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當地已不再是水船進出的海港景象,而是陸路交通要道了
 
 因為這首詩,我們得以窺見並想像台南以往的風貌,然而從現今看來,赤嵌樓周圍海洋已成陸地,水色被黃土所掩埋,我們見不著船隻蹤影,繁鬧景象也已不復從前,不免有種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之感。

      ↓下圖是今日的赤崁樓和水仙宮位置


      ↓這是荷蘭時期繪製的古地圖


↑上方的圓圈為普羅民遮城(赤崁樓);下方的是熱蘭遮城(安平古堡) 而由現今水仙宮和赤崁樓的地理位置可推知水仙宮當時位於台江內海


↑而將上面兩張圖疊合之後,我們可以發現赤崁樓〈紅圈位置〉以前真的是靠海的呢!

  在2016甚至更遠以後的未來,我們在赤崁樓已看不到海景,最初的波光粼粼、水波盪漾,以及最早的荷蘭式建築我們都只能靠著古老的資料得知,無法親眼見證昔日盛景,這同時也說明著歷史會隨著時光而有所變革,有些東西終究逃離不了時間的推殘並見於今世,然而,有些東西卻可以..............



 To be continued
敬請期待Taste Tainan part

資料來源
http://ipoem.nmtl.gov.tw/Topmenu/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CatID=53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50.html
赤崁樓位於台南市中區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崁樓
圖片來源:赤崁樓拍攝







Share:

0 意見